“画里一定有个戏,百看不厌。”清代随着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,戏曲艺术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传统年画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戏曲剧目的作品。因为独立的戏叫“楚”,这种年画就叫“戏年画”。演年画着重于舞台上的角色形象和戏剧情节。民间画家大多是粉丝,他们经常到现场观看并描述,往往把最好的场景固定在舞台上的屏幕上。这幅画中的人物与舞台上的人物几乎一模一样。播放年画,就是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舞台表演,转化为可以长期欣赏的平面艺术。普通人可以把它们贴在家里,看它们的形状,闻它们的声音,不出家门就能不时地欣赏到京剧的美味。在过去以务农为主的传统生活中,学校教育并不普及。家中的长辈也可以通过向幼儿讲解年画中的故事情节,达到开导和传播知识的效果。
年画的形式有两种。一幅承袭传统故事的年画,山石树、亭台楼阁等背景写实,但人物都穿着戏服,速写脸谱,动作动作夸张为表演;另一种是完全复制歌剧舞台上的表现形式,与背景道具等的最后阶段,说明故事发生的不同的地方和环境与桌椅摆动的方法,人物拿着马鞭指骑马,手持船桨信号乘船,等等,故意降低图片的背景和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。自清初以来,剧场年画就在各地广为流传。以天津杨柳青、苏州桃花坞为龙头的南北年画产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剧作,形成了发展的高峰。